中國藏族網通

?青海的春天 珍稀候鳥來做客

來源 : 西海都市報    作者 : 趙俊杰    發(fā)布時間 : 2021-03-31
字體 :

1.jpg

赤嘴潛鴨 (王小炯 攝)

2.jpg

鳳頭鸊鷉 (王小炯 攝)

3.jpg

長耳鸮 (王小炯 攝)

4.jpg

黃腹柳鶯 (王國忠 攝)

5.jpg

扇尾沙錐 (王小炯 攝)

6.jpg

成群的黑頸鶴(李來興 供圖)

7.jpg

黑鸛(互助南門峽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提供)

8.jpg

火烈鳥(李玉峰 攝)

4月1日,是國際愛鳥日。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持續(xù)向好,前往我省做客、定居的鳥類越來越多,一些平日鮮見的鳥類不僅出現在自然保護區(qū),還到了居民生活的地方,上演了一幕幕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生動畫面。

紅鸛黑鸛來串門

紅鸛,也稱火烈鳥,是生活在熱帶地區(qū)的一種珍稀鳥類。

去年冬天,化隆回族自治縣黃河濕地,攝影愛好者拍到了一只落單的火烈鳥。寒冷的冬日,這只火烈鳥在化隆黃河濕地停留時間長達兩個多月,吸引了眾多觀鳥愛好者。

今春,攝影愛好者在化隆黃河濕地又拍到火烈鳥。與上次不同的是,此次發(fā)現了一對火烈鳥?;鹆银B對棲息地要求極高,以前在化隆乃至海東地區(qū)鮮有監(jiān)測拍攝記錄。

去年冬天,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xié)會會長王艦艇對現身化隆的火烈鳥觀察了一段時間。王艦艇說,這只火烈鳥現身化隆的幾天前,在格爾木濕地水域也出現過,他們一路跟蹤,后來又在化隆見到了這只火烈鳥。

新聞報道記錄:2016年和2018年,在貴德黃河濕地發(fā)現了火烈鳥活動蹤影,最多時是3只。在德令哈可魯克湖、循化黃河濕地也有活動記錄。

“火烈鳥是一種比較大的涉禽。一般生活在氣候相對溫暖的淺水湖泊濕地附近,食物主要是水里面的藻類,還有魚蝦等?!蔽鲗幰吧鷦游飯@副園長齊新章說,初步判斷,火烈鳥現身黃河濕地,可能是當地水域有適合火烈鳥的食物。

2013年,火烈鳥被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國內并無分布,為數不多的幾次發(fā)現記錄也多是離散失群的單獨漂鳥。

珍稀鳥種火烈鳥現身黃河濕地,說明黃河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近年來,我省黃河沿線生態(tài)保護力度不斷加強,環(huán)境持續(xù)變好,是鳥類聚集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同為鸛形目的黑鸛也頻頻現身青海。

2020年10月,攝影愛好者在西寧市湟中區(qū)蓮花湖景區(qū)拍攝到3只黑鸛。王艦艇介紹,這3只黑鸛屬于亞成鳥,可能是在遷徙過程中前往蓮花湖景區(qū)歇腳覓食。黑鸛對棲息環(huán)境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水質及周圍的濕地環(huán)境,所以這3只黑鸛把這里當成驛站作短暫停留。

2020年12月,有攝影愛好者在北川河濕地公園拍攝到兩只黑鸛。這是時隔多年后,黑鸛再次現身西寧市區(qū)。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4月在互助南門峽國家濕地公園拍攝到30多只黑鸛種群。這是我省自開展鳥類監(jiān)測以來,監(jiān)測到的黑鸛最大種群。這群黑鸛是在遷徙途中專門選擇南門峽國家濕地公園過夜,應該是為了恢復體力。

黑鸛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由于近年數量急劇減少,已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物種,珍稀程度不亞于大熊貓,被稱為“鳥中大熊貓”。

王艦艇說,紅鸛、黑鸛等珍稀鳥類頻繁現身,說明我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好,吸引越來越多的鳥類前往青海過境、定居。2019年,過境遷徙的9只黑鸛在互助南門峽國家濕地公園繁育幼雛,說明了我省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好轉。

“鳥的王國”青海湖年年添新員

灰頸鹀、小濱鷸、草鷺……細心的人注意到,近年來,棲息青海湖的新鳥兒越來越多。青海湖是鳥類生活的家園,每年,成千上萬的鳥類在這里繁衍生息。截至目前,青海湖鳥類種類增加至225種。

前不久,在青海湖迷人的仙女灣濕地,一只中等體型、頭部青灰色、下體偏粉色的鳥,進入監(jiān)測人員的視野。由于野外辨認存在困難,監(jiān)測人員現場初步確定這只特別的鳥為雀形目、鹀科鳥類,但無法確定鳥種。

通過后期反復對比,最后確定此種鳥為灰頸鹀,為青海湖新記錄鳥種。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監(jiān)測人員介紹,灰頸鹀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區(qū),我省沒有分布和記錄,隨著青海湖整體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青海湖地區(qū)鳥類的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加。

時隔不久,監(jiān)測人員在青海湖小泊湖濕地觀察鳥類時,發(fā)現一只較大體型的呈灰、栗及黑色的涉禽,這只體色明顯有別于平常所見的其他鷺科水鳥,引起監(jiān)測人員的注意。

最終通過拍攝圖片,仔細對照《中國野外鳥類手冊》《中國野鳥圖鑒》反復確認后,確定是草鷺,系青海湖新鳥種。此前,草鷺在我省沒有分布和記錄。

這只草鷺為什么會出現在青海湖畔?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鳥類學專家李來興認為,在青海湖畔發(fā)現的草鷺,很可能是從印度向中亞遷徙途中迷路,這種迷路的鳥也被稱為“迷鳥”。這只草鷺的發(fā)現,也對我省鳥類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緊接著,監(jiān)測人員在青海湖鳥島區(qū)域例行巡查時,在靠近湖岸的淺水灘發(fā)現一群約28只的小型濱鷸集群,通過長焦鏡頭詳細辨認和觀察,確定其中的21只為青腳濱鷸。

小濱鷸,在全球分布較廣,在我國屬于罕見遷徙過境鳥,僅見于浙江、河北的一些區(qū)域,在我省沒有分布和記錄,此次在青海湖是首次觀測和記錄,再次刷新青海湖鳥類名錄。

“越來越多的鳥類出現在我省,說明我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斷好轉,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huán)境?!鼻嗪:壹壸匀槐Wo區(qū)管理局工作人員說。

在青海湖整體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的同時,青海湖水鳥的種群結構也有了一些新變化,原來以雁、鴨和鷗類水鳥為主體的基礎上,涉禽和鸻類、鷸類水鳥的種類和種群數量、棲息地均呈現增長和擴大的趨勢,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

眾多鳥類頻頻刷存在感

大麻鳽(jiān)、雕鸮(xiāo)、白背磯鶇(dōng)、鳳頭鸊鷉(pìtī)、黃頭鹡(jí)鸰、長耳鸮……你聽說過這些野鳥嗎,能準確叫出它們的名字嗎?

近年來,這些平日難覓的野鳥在我省頻繁現身。它們的名氣雖然沒有火烈鳥、黑鸛大,但它們是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物種。它們的存在和發(fā)現,也從側面反映出我省生物多樣性日漸豐富。

近年來,在玉樹藏族自治州共兩次記錄到了大麻鳽。生態(tài)管護員白瑪久美說,以前放牧沒見過這種體型大的鳥,覺得很好奇,用手機拍照發(fā)到朋友圈里,但誰也沒叫出名。后經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專家鑒定,得知這只鳥為大麻鳽。

“通常認為,大麻鳽幼鳥遷徙時沒有目的性。很多鳥類遷徙有固定越冬地,很少會出現太大的偏離。”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連新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只大麻鳽是在遷徙過程中迷路進入玉樹區(qū)域內。大麻鳽在青海出現意義非凡,填補了該物種在青海分布記錄的空白,也是青海生態(tài)環(huán)境日趨向好的標志。

大麻鳽是一種體型大的鷺類,在我國主要集中在渤海灣附近,西部地區(qū)僅在新疆有一小部分區(qū)域分布。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低危級別),主要以魚、蝦、蛙、蟹、螺、水生昆蟲等為食。

前不久,海東市民撿到一只類似貓頭鷹的大鳥,經專家鑒定是雕鸮。雕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食性很廣,被譽為“捕鼠專家”,除了以各種鼠類為食,也吃兔類、蛙、刺猬、昆蟲、雉雞和其他鳥類。雕鸮是生態(tài)系統(tǒng)食物鏈的重要一環(huán),對維持當地生態(tài)平衡起到不小的作用。

2020年,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qū),首次記錄到長耳鸮越冬群體和灰伯勞冬季活動。監(jiān)測人員通過對居留型分析,發(fā)現祁連山南坡海拔較高,冬季極為寒冷,冬候鳥及留鳥種類較少,但此次調查首次記錄到18只長耳鸮越冬群體和灰伯勞在兩個區(qū)域冬季活動的情況。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鳥類拍攝愛好者王小炯更是拍攝到白背磯鶇、鳳頭鸊鷉、黃頭鹡鸰、長耳鸮等鳥類。王小炯說,同類鳥長相相似,用肉眼難以區(qū)別,觀察時間久了也就具有了辨別能力。10年間,王小炯共拍攝鳥類400余種,其中不乏歐亞鴝、靴隼雕、烏雕等珍稀鳥類,記錄了不少過境茫崖一帶的候鳥。

我國候鳥遷徙路線主要有西部、中部和東部3條。其中,我省處于西部遷徙路線的重要區(qū)域。近年來,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濕地、湖泊資源增多,越來越多的鳥類在遷徙途中選擇在我省境內的重要濕地和湖泊停留和休息,青海是鳥兒遷徙重要的休息、能量補給的地方之一。

隨著濕地、林地的增多,以及群眾愛鳥、護鳥意識的提高,我省鳥類生存環(huán)境得到改善,鳥類種群不斷增加。目前,在我省長年或季節(jié)性生活的以黑頸鶴為代表的鳥類有近300種,占全國鳥類物種的四分之一,鳥類已成為我省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

鳥類專家表示,鳥類依賴茂密的森林、湖泊、濕地和沼澤地。棲息地首先要有足夠的食物,還要有安靜、安全、隱蔽的筑巢環(huán)境。不難看出,稀有鳥類選擇在青海停留、安家,說明青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為織牢織密生物多樣性保護網,我省已將64%的高原重要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30.7%的森林納入自然保護地管理。豐富的森林資源、濕地資源,以及自然保護地的良好管理,為眾多鳥類提供了安全、舒適的棲息環(huán)境。

編輯 : 加毛吉